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这次数字艺术的尝试,弘扬了传统文化,对古琴的传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。”徐君跃说。徐君跃出身古琴世家,从曾祖父算起,他已是家族中第四代学琴的人。祖父徐元白是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,被称为“重振浙派第一人”。近日,徐君跃与十八数字藏品平台合作,让他看到了古琴文化传播与弘扬的新可能。
古琴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横式弹拨乐器,有着3000年以上的历史,留下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产。古琴也是“四艺”琴棋书画中的首项,是古代文人的“必修课”。2003年,“中国古琴艺术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;2006年,古琴又被中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浙派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,形成于南宋,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,指法圆润,节奏紧凑,于2010年追加入“中国古琴艺术”。“古琴因为不同的地域和地域文化、不同的传承、琴谱和代表人物,形成了各自的流派。”徐君跃说,“现在一些主要的流派,如浙派、广陵派、虞山派、岭南派、梅庵派、诸城派……其他派系基本是明清之后受浙派古琴的影响逐步形成的。”
徐君跃和祖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,都是从小在家中耳濡目染,比如,都得遇名师指点。徐元白在20岁时曾拜古琴大师大休法师为师,徐君跃先后求学于祖母黄雪辉、父亲徐匡华,以及琴家龚一、姚丙炎、吴文光。
“除了精研琴艺,祖父的志向一直是如何更好地弘扬与传承古琴。早在1928年,他就在杭州组建了‘西湖月会’,定期举办雅集、授徒。后来,他辗转全国,每到一地就要成立琴社。”徐君跃说,“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,是一份责任与担当。”
在古琴的创作、打谱、表演形式上,徐君跃不断做出自己的探索。在古琴艺术中,浙派古琴自成一体,演奏追求“微、妙、圆、通”的音色,但表演形式比较单一,主要是独奏、琴箫合奏和琴歌。
“我一直在探索古琴新的表演形式,比如重奏曲、协奏曲,我还跨界与合唱团、乐队合作。大雅的古琴,甚至可以和大俗的绛州鼓乐合作。”徐君跃说,“唤醒记忆、激活非遗,深化融合、创新发展,可以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、融入市场、融入产业。”
此次发布的浙派古琴艺术非遗数字藏品,通过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,让非遗增添了新的展现方式,获得更强的生命力。在徐君跃看来,数字化对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、传播与推广,起到了积极作用,“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”。
受访者供图
徐君跃认为,浙派古琴艺术作为活态艺术,推动其走向人民大众,便是“活态传承”。要想让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琴,在现代大众视野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,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“东风”。数字藏品的形式,打通了非遗线上线下的宣传空间,不仅让年轻人直观地听其音、感其情、明其意,耳濡目染中国文化之美,还能令其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,达成深层的文化认同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